冬至南北大不同_癖客邦_首圖.png

冬至就是東方的聖誕趴!

冬至是僅次於新年的重要節日,俗稱「#亞歲」、「#肥冬」,亦有「冬至大如年」的說法。在漢代甚至還因為過冬至而放假五天,《後漢書》記載:「冬至前後,君子安身靜體,百官絕事 ,不聽事,擇吉辰而後省事。」

fb_po文圖_冬至吃湯圓01.png

冬至南北大不同-北方

在台灣,冬至習俗多是吃湯圓(幾歲就吃幾顆湯圓),但實際上,有些地方(尤其北方的冬至)是吃餃子跟餛飩的喔。

北方:#冬至餃子夏至麵

據傳,冬至這天,北方會吃餃子、吃餛飩。

#吃餃子安耳朵:傳說這種習俗是「醫聖」張仲景在河南為貧窮人施藥濟食,研製出「祛寒嬌耳湯」,幫助他們治療好了爛耳朵而留下來的。「嬌耳」諧音「餃兒」,即水餃。俗諺傳唱:「冬至不端餃子碗,凍掉耳朵沒人管」。也有人說,在冬至這天吃餃子,可保耳朵一年平安,不會被凍掉。

#吃餛飩賀新生:「餛飩」一詞和「混沌」諧音。傳說,冬至吃餛飩是紀念盤古誕生於混沌之意。加上冬至代表一元復始、新歲的開始,而盤古開天則是帶來民族的新誕。吃「餛飩」具有祝賀新生意義。餛飩這種吉慶食物也被用來祀祖告冬。

fb_po文圖_冬至吃湯圓02.png

冬至南北大不同-南方

南方:#雙色湯圓陰陽交泰慶團圓

南方的冬至飲食習俗以湯圓為代表,南方人喜歡在冬至這天食湯圓,寓意團圓和美。湯圓古稱「牢丸」、又稱「牢九」,又有「湯糰」、「團子」、「浮圓子」、「丸子」等等的叫法。不管那一種稱法,湯圓都是圓的,象徵天與太陽。冬至吃湯圓慶賀,寓意年終團聚。尤其沿海地區的人,喜歡來碗紅、白湯圓,象徵陰陽交泰,萬物和諧。

fb_po文圖_冬至吃湯圓03.png

冬至做什麼

既然冬至那麼重要,那以前的人在冬至會做些什麼呢?

手術後的化療又稱輔助性化療,此化療是針對癌細胞在局部、尚未轉移的患者,需做半年,且效益會決定日後癌症是否復發。這段期間先遵照醫師的建議做正規治療,多補充蛋白質。若身體虛弱,也建議與中、西醫師討論後,再服用補充體力的藥物。

而肝癌患者在服用藥物上,更應與醫師討論,因為肝臟具有代謝功能,大部分的食物或藥物都必須經由肝臟代謝,如果患者本來肝就有問題,再濫用藥品,可能會增加身體負擔。

手術化療結束後,癌症病人通常都比較虛弱,可在與醫師討論後,適度服用中藥進補。#人參是補氣的好藥材,但參類分為許多種,其中長白參、高麗參藥性偏熱,有些癌症病人吃了會睡不著、脾氣浮動,甚至便秘。常理而言,#癌症患者較適合吃西洋參#西伯利亞人參,吃了可補氣並鎮定神經。但若有血小板不足、出血傾向或有在服用抗凝血藥物的人,應避免食用參類。

(一)#敬神明

冬節一早,煮甜湯圓,先在大廳敬供神明與祖先。

(二)#拜祖先和祭祖

中午時備酒菜,先祭祖先,然後全家聚餐,歡度冬節。冬至除了各家祭拜自己直系祖先之外,有「祖祠」或「祖廟」的就要合族舉行祭祀典禮,稱為「祭冬」。有的地方會在冬至前十天舉行,祭後設宴招待親友,因此也具有敦親睦鄰的功能喔。

(三)#吃甜圓仔添歲

民間在冬節前一、二天,家家戶戶開始磨粉,在節前夕全家大小一起來搓湯圓,有紅的,也有白的,小朋友們則用米粉塑造的家飼如雞、狗、豬等等,俗稱「做雞母狗仔。」等到冬至那天,祭祀神明、祖先完畢,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圓仔,全家團圓而食,叫做「添歲」,即古所謂「亞歲」。

(四)#餉耗

由於人們認為萬物皆有神,冬至祭拜結束後,會在門窗器物上黏一些湯圓,表示對萬物感恩的心。等到明年春天以後,將湯圓取下火烤食用,也有磨成粉末,據傳可以治小孩肚子痛。該項民俗自清朝在福建漳州地區流傳,再隨先民渡台傳至台灣。此類將湯圓黏在門戶器物之上,即所謂「餉耗」。

(五)#補冬

「補冬補嘴洞」,冬天是進補的時節。文書曾記載:「有的宰雞殺鴨燉八珍,有的買羊肉和烏棗燉食,貧戶則以福眼肉(龍眼乾肉)和糯米、糖炊米糕而食,俗謂此日食補品,於身體特別有益。」現代人的補冬則是街上的「紅面蕃鴨」、「薑母鴨」和各式各樣的「羊肉爐」等等。但這些補品都是較烈(熱)的食品,不宜吃太多,會造成流鼻血。若有姊妹想要進補,記得適時酌量喔!

fb_po文圖_冬至吃湯圓04.png

arrow
arrow

    芙姵爾生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